【魅力八里河】

八里河省级自然保护区简介

发布日期:2017-02-16  浏览次数:27425

基本情况及现状评价

基本情况: 地理位置与范围
    八里河自然保护区位于安徽省西北部,潁河和淮河的交汇处,地理坐标为东径116?1′—116? 40′,北纬32? 27′—32? 54′,地跨本县八个乡镇,即八里河、王岗、半岗、潁河、盛堂、垂岗、关屯、赛涧八个乡镇,八里河自然保护区以八里河为中心,该区域素有 “一河两湾五湖”之称,即八里河、张家湾、戴家湖、邱家湖、唐垛湖、第三湖、五里湖,总人口33万人

自然条件:地质地貌
     八里河实际上是一个内陆湖,处于淮河与颍河交汇处。由于历史上黄河、淮河泛滥,泥砂沉积物覆盖、堆积,滞留积水,而最终形成。八里河湖区周围土壤多为棕壤,成土母质为黄土性古河流沉积物;湖底平坦,底质属老淤土,淤泥深厚。
     八里河自然保护区具有典型湿地的特点: 八里河湖岸曲折,东西长约5千米,南北宽平均2千米,最宽处3千米,湖岸周长49.5千米,正常水面1000公顷。八里河大坝顶平均海拔25.2米,湖床平坦,平均海拔高18.5米,湖周平均海拔22米.八里河地形多为岗、坡、湖洼,其东北有铺南沼泽地面积20公顷,东南有冲天圩200公顷水面,西部尤湖圩沼泽地33.3公顷,西南汪圩沼泽地面积26.7公顷。在自然界分布的天然湿地中,按其成因和分布主要有潮间带滩涂和湖岸湿地;季节性漫滩与泛滥洼地形成的河流湿地;水位消落形成的湖泊湿地。各湿地的成因类型虽然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并具有各自的生态特点,但它们都具有以下共同的特点:
    A. 在空间上往往分布在水、陆结合部的过渡带;
    B. 在时间上呈现周期性干湿交替的动态变化;
    C. 在生态上表现为水、陆环境诸因子相互作用、互为依存,兼有水、陆特征的生态系统。
八里河湿地不仅在时空分布和生态特征上具有上述全部特点,而且湿地面积(即水位消落区及其邻近浅水区)占八里河面积的大在八里河湿地中最适宜越冬候鸟栖息,但候鸟主要集中在八里河一湖两湾五湖,八里河自然保护区除了具备最适宜候鸟越冬栖息的优良环境外,还在于这里人类经济活动较少(与其它地区比较而言),基本上保留了天然湿地的结构和功能,而具有典型湿地的基本特征。
   八里河自然保护区的沉积-地貌特征:
   八里河实际上是一个内陆湖,处于淮河与颍河交汇处。由于历史上黄河、淮河泛滥,泥砂沉积物覆盖、堆积,滞留积水,而最终形成。

气候:八里河处于暖温带向亚热带过渡带,四季分明,常年平均降水量为923.8mm,受季风气候的影响,降水随季节、年际变化大,表现为夏多秋少,春季多于秋季.年日照时数2213.3小时,太阳年辐射总量5.02×10J/cm2。八里河湖水经颍河三道冲截止闸与颍河相通,周围建有堤坡,水源主要是承接天然降水.八里河湖区雨量充沛,蒸发量小,水位常年保持19.5m。热量丰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四季分明。
   气温:    保护区常年平均气温15.1℃,年际变化在14―16.1℃之间,最热的七月平平均气温为28.1℃,最冷的一月平均气温为1.1℃,极端最高气温为41.2℃(1996年8月8日),极端最低气温为-22.8℃(1919年1月31日);年平均无霜期221天.       

日照:    保护区日照充足,年平均日照时数达2213。3小时,以8月最多,2月最少。湖面上年平均最高气温比陆地上低0.3℃左右,而1月份平均气温比陆地上高0.5℃左右,水温一般高于气温,最大温差可超过4℃,但在14:00-16:00时期间水温低于气温,温差不超过1℃。
    辐射:    保护区年辐射总量为45000×106J/m2,除7月外,其它各月均是散射辐射大于直射辐射。这是八里河大水体效应与八里河洼地效应共同作用所形成的。
     风 :     八里河自然保护区风速较大,风向以偏北风为主。平均风速为3.9米/秒,最大风速为12-17米/秒,很少超过13.9米/秒。
    降水:    保护区年降水量923.8mm(最大值出现在1991年,最小值出现在1962年)雨量充沛,但时间分配不均匀,降水主要集中在5-7月份,占全年的47.4%。11-1月是少雨期,降水量仅占全年的9.9%。
   相对湿度:    保护区为半湿润区域,区内相对湿度稳定。3-6月相对湿度较大,在82%以上;10月到翌年1月较小,在78%以下;全年平均相对湿度为80%。
   土壤:    根据候鸟对栖息地的要求,将八里河自然保护区的土壤分成候鸟栖息地土壤和非栖息地土壤两大类型分别进行描述。
   (1)候鸟栖息地土壤: 候鸟栖息地土壤可分为岗坡土、沼泽土和水下沉积物三种类型。
 A. 岗坡土
    分布在19.5米以上高程地带,占12.9%。淹没期较短,1991-1993年三年平均淹没天数仅93.5天(16.0米),最短仅59.5天(18米),地下水位一般变化在1-1.7米。岗坡土是草甸植物下发育而成的半水成土壤。表层0-6cm。
    B.沼泽土
    分布在19.0-20.0米左右的枯水期水陆过渡带,占26.7%。淹没期较长,1991-1993年,三年平均淹没天数达178天(4.5米)。地下水位随湖水位波动而变化,一般为0.7-1.0米。沼泽土的表层为植物残留层,植物根系密集,疏松而有弹性,厚度一般也为6cm左右。 在19-19.5米环状地带还分布着沼泽土和水下沉积物之间的过渡土壤类型-沼泽土。因该带淹水时间长达半年以上,最长达200天以上,植被稀疏或呈裸露泥滩。
   C.水下沉积物
19.0米以下的常年积水洼地均属水下沉积物,占27.7%。只有水生植物生长。质地粘重,一般属极细粉砂和粘土,剖面无锈斑纹,青灰色,表层0.4cm。
   非栖息地土壤类型:
    八里河自然保护区的非候鸟栖息地土壤主要有下列几类:A.北部主要为淤沙两合土、两合土和红淤粘土,农作物主要有小麦、水稻、黄

豆、玉米、棉花、红芋、烟叶、瓜菜等,PH值7.5—8.5,含氮0.072—0.091%,速效磷1.18—8.2PPM,速效钾183.7—415.5ppm,B.南部以黄白土质为主,农作物以小麦、水稻、黄豆、玉米、红芋、芝麻、杂粮、瓜菜等为主。PH值8—8.5之间,有机质0.96—1.53%,含氮量0.08—0.095%,速效磷3.9—8.3PPM,速效钾38.2—292.7PPM.
水文:   八里河湖水经颍河三道冲截止闸与颍河相通,周围建有堤坡,水源主要是承接天然降水.八里河湖区雨量充沛,蒸发量小,水位常年保持19.5m。(1)水位:  保护区水位与八里河水位的年内变化趋势一致,月平均水位以7月最高,其次是8月,以1月最低,12月次之。(2)水质、水产:八里河周围土壤肥沃,植被良好。湖水水质清澈,水草丛生,饵料丰富,溶氧充足,盛产各种经济鱼类,是一个良好的养殖水面。据监测分析,湖水PH值在7.5-8.5之间,略呈碱性,溶解氧气含量最高可达12.25毫克/升,亚硝酸盐平均0.001毫克/升,钙酸盐平均20毫克/升,其它元素含量也均在正常范围之内,符合国家《渔业水质标准》。

动植物资源:浮游动物:经调查,八里河有浮游动物70余种,其中原生动物占优势,浮游动物定量统计结果见表1。冬、夏两次采样中均出现的21种浮游动物记录如下:梨形沙壳虫、圆体沙壳虫、尖顶沙壳虫、压缩沙壳虫、膜口虫、弹跳虫、长足轮虫、萼苑臂尾轮虫、矩形龟甲轮虫、长刺异尾轮虫、高跃轮虫、龟纹轮虫、圆形盘肠蚤、卵形盘肠蚤、秀体蚤、方形网纹蚤、金氏薄皮蚤、模式有爪猛水蚤、锥肢蒙镖水蚤、锯缘真剑水蚤。表1 颍上县八里河浮游动物定量统计表


名称

含量

原生动物

轮虫

枝角类

桡足类

合计

个/升(平均)

5533.33

156.67

110

56.67

5856.67

占总数%

94.48

2.68

1.88

0.96

100

毫克/升(平均)

0.166

0.313

2.2

1.7

4.379

底栖动物:底栖动物主要有水蚯蚓、水丝蚓、湖螺、河蚬、摇蚊幼虫、湖蚌、淡水壳菜等,另外还有虾和蟹。

鱼类:八里河鱼类区系以中国平原复合体为基础,加上近年引进的新品种共50余种。人工投放养殖鱼类青、草、鲢、鳙为湖内优势种群。八里河主要鱼类名录如下:鲤鱼、鲫鱼、鲢鱼、鳙鱼、草鱼、青鱼、鲶鱼、赤眼鳟、马口鱼、长春鳊、团头鲂、红鳍鱼、管鱼、三角鲂、蒙古红、银鳔、翘嘴、青稍红、餐鱼、油餐条、红鳞斜颌鲴、黄尾鲴、银鲴、大鳍刺旁、斑条刺旁、寡鳞刺旁、麦穗鱼、蛇句、棒花鱼、黑鳍、似刺鳊、泥鳅、花鳅、胡子鲶、黄颡鱼、长尾吻、鳗鲡、黄鳝、针鱼、鳜鱼、斑鳜鱼、乌鳢、湖鲚、大银鱼、银鱼。

两栖爬行类:主要有中华大蟾蜍、虎纹蛙、泽蛙、黑斑蛙、中国水蛇、鳖等。

鸟类:据初步观察,八里河有候鸟、留鸟12科57种,候鸟多为天鹅、大雁、野鸭等越冬水禽,其中还有国家一类保护动物丹顶鹤等。

浮游植物:由于八里河冬、夏两季气候差异明显,浮游植物种类和数量有明显不同,因此,分冬季、夏季两次采集浮游植物标本 定量统计结果见表2。经鉴定,八里河有浮游植物80种,其中兰藻16种,绿藻19种,硅藻24种,黄藻5种,裸藻5种,甲藻6种,金藻5种。硅藻为优势种群,其它数量较多的依次为绿藻、兰藻、黄藻、甲藻、金藻、裸藻。现将两次调查中都发现的浮游植物24种记录如下:兰藻:湖生颤藻、法氏胶藻、底氏胶球藻、克氏微束藻、拉氏拟鱼腥藻、大林氏藻、最小胶球藻。绿藻:鲁氏胶带藻、毕氏月牙藻、金团藻、眼点素衣藻、柱状栅列藻、针形纤维藻、四足十字藻、拟新月藻。硅藻:绿脆杆藻、星芒小环藻、华美双菱藻、细星杆藻、尖针杆藻。金藻:变形金藻、圆柱锥囊藻。裸藻:克氏素裸藻、血红裸藻。

表2 颍上县八里河浮游植物定量统计表

种类

含量

兰藻

绿藻

硅藻

黄藻

裸藻

甲藻

金藻

合计

个/升

486446

486473

783871

117073

36047

99116

45066

2054092

%

23.68

23.68

38.16

5.70

1.76

4.82

2.20

100

水生维管束植物:八里河水生维管束植物种类和数量都不得很丰富,据调查,共有21种,主要种类有菹草。轮叶黑藻、马来眼子菜、大茨藻、小茨藻、苦草、聚藻、金鱼藻等。其中菹草为绝对优势种群,轮叶黑藻、马来眼子菜、苦草次之,遍布全湖、覆盖度达70%以上。

水生维管束植物名录如下:萍、蒲草、菹草、马来眼子菜、水竹叶、大茨藻、慈菇、黑藻、苦草、水龟、东前草、荻、菰、芦苇、荆三棱、水葱、旱苗蓼、金鱼藻、野菱、聚草。

农副产品资源:八里河处于暖温带向亚热带过渡带,四季分明。农作物产品为丰富。粮食作物主要有水稻、小麦、大豆、玉米、红芋、蚕豆、绿豆、豇豆等。经济作物主要有红麻、油菜、花生、烟叶、草莓、池藕、大蒜、大葱、茭白、芝麻、蔬菜等。八里河大米被认定为无公害绿色食品。大米、池藕、草莓等农副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全国各地的农作物皆可在本地种植。
   生活服务业:    各乡(镇)的城镇居民开设了一些餐馆、商店、发廊,到2005年底,八里河镇的生活服务业达到286家。
   林业:   八里河镇实现了农田、河沟、渠林网化、村庄园林化、学校企业花园化、道路林荫化,全镇已形成了点、线、面、体有机统一的绿化体系。森林覆盖率已达26%。优良的生态功能,森林覆盖率的增大,有效改善了农田小气候,减少了土壤水分的蒸发,提高了空气相对湿度,增强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同时,林木还为鸟类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林业用地4000亩,其中果林用地2000亩,主要果品有梨、苹果、梅杏、梨枣、葡萄、柿树等,2002年林业总产值380万元以上,镇域内林业资源分布全镇,形成以杨树、泡桐树为主体的多树种,多层次立体生态林网,建网率达95%以上。镇域内全部土地已根据各自特征加以利用,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基本没有抛荒地,由于保护得当,没有发生土地退化。但是由于化肥和农药施用量较大,有机量较少,造成部分土壤板结和养分不平衡,几个轮窑厂大部分复垦。1995年人均纯收入为2089元,其中生活性支出1086.2元,生产性支出599.5元,文化教育支出150.5元,医疗保险支出114.6元、税费支出121.9元,其它12.6元,分别占总支出的52.2%、28.7%、7.2%、5.5%、5.8%和0.6%。
    社区发展:
    教育:保护区基础教育条件比较先进,一个行政村有一所小学,并有幼儿园或学前班,镇政府三所初中。

医疗卫生:各乡(镇)政府所在地均有卫生院,村里有农村医疗合作室。
    文化生活:大部分乡(镇)都有文化站、广播站和卫星地面接收站。
    交通:方便快捷,八里河镇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镇区建成钢筋混凝土路3条50公里,柏油路3条,设计供水量为6000t/d自来水厂2个,先后开发了2个集贸市场,建成了长达2000米长的商业街。村村通柏油路,集镇建设基础配套,公共设施齐备。

通讯:社区乡(镇)政府所在地都有电信支局,安装了程控电话交换机。有线电话通达农户,无线覆盖乡村。
    供水供电:八里河镇的防洪排涝、农田灌溉等水利设施已初具规模,镇内防洪堤坝总长30千米,全镇建电力抽水站31座,总装机1650千瓦,各类配套涵闸16座,全部耕地基本实现可灌化。

旅游业:旅游业是新兴产业,又称朝阳产业。八里河旅游从当初1996年5月1日开园的南湖公园,仅用不到10年的时间,发展成为国家AAAA级旅游区,是皖北唯一的国家级旅游区,现发展成为固定资产1.6亿,年接待游客50多万人次,门票收入达568万元,来自相关产业的收入远远超过第三产业的收入,成为淮北明珠,形成“皖北旅游看阜阳,阜阳旅游看颍上”的格局。颍上成为阜阳发展的基石,八里河成为颍上发展的引擎。

历史和法律地位:历史沿革: 本世纪七十年代,由于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自然景观的不断变化全球白枕鹤数量急剧下降,到了严重濒危的程度,受到全世界的高度重视。从2000年起,安徽农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濒危动物调查组王歧山、何山春、周晓春进行了广泛的考察,于2001年4月在八里河(现在八里河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发现了白枕鹤91只。
    同年,安徽省林业厅组织八里河鸟类考察队,对整个八里河区的鸟类进行了全面系统地调查。2000年发现白枕鹤148只,全都分布在八里河的5个湖内。因此,安徽省人民政府于2001年4月批准建立安徽省八里河自然保护区,并确定“八里河自然保护区的范围,以八里河为中心,包括张家湾、戴家湖、邱家湖、唐垛湖、第三湖。总面积约为360000余亩”。
    法律地位:2001年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八里河自然保护区。1993年联合国环境规划暑评为 “全球500佳”

现状评价:自然生态质量评价:八里河自然保护区是白枕鹤等珍禽的重要越冬地和过境鸟类的停歇地:每年在保护区越冬白枕鹤的最高数量达2800多只(约占全世界白鹤总数的95%),鸿雁30000多只,是目前已知的白枕鹤和鸿雁的越冬群体所在地。而且,每年在八里河自然保护区越冬水禽的种类和数量标志着保护区湿地生态系统的状况,是整个八里河湿地生态系统的生物指示剂。  填充地下水:八里河的水可以从湿地渗到地下的含水层,补充地下水。防洪:八里河可接受上游487平方公里来水.保留养分:湿地的泥土和植物可以贮藏养份,避免下游受过氮和磷化合物的污染而出现富养化现象。生物量输出:八里河湿地为候鸟、鱼类、牲畜等提供了丰富的水草,同时,也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丰富的肥料和燃料(湖草)。稳定小气候:八里河水体的水文、养分、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对湖区乃至整个颍河、淮河的气候有着重要的稳定作用。
     保护区管理水平评价:保护区通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特别是通过GEF项目和搬迁工程项目的实施,保护、科研、宣教、社区共管等各方面的管理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高,规章制度也较为完善,与当地社区关系良好。但由于保护区划建时缺乏科学性,没有把5个分散的湖泊及其间的3湾为一个整体,有利于辖区和区内所有保护对象进行有效保护管理和监测。
    保护区经济评价:八里河基本为一封闭性湖泊,一般情况下水位高于周围的颍河、淮河,并设置了栏水闸坝等防止污染水源的进入,确保了湖水不受污染。八里河镇在开发过程中,注重八里河湖区的保护,通过调整种植结构和产业结构,发展无污染乡镇企业,实行稻田养鱼等措施减少农药施用量,有效在保护了湖水的水质。八里河全湖皆为淤泥底质,底部平坦,雨水冲积有机质流入多,且均匀分布,但面积大,冬季晒滩时间长,有机质分解较快,有利于水草幼芽越冬和萌发更新。适宜的条件,为水生植物生长提供了优越的过冬环境。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的优势种群分别为硅藻和轮虫,它们为鱼类等水生生物及水禽提供了充足的饵料,菹菜、马来眼子菜等种类多、分布广的水生维管束植物也是草食性鱼类最爱吃的食物。近年来,八里河注重发展生态养鱼,遵循生态学原理,补充完善食物链,鱼塘采用立体养殖的方法并建立了青饲料—鸡—猪—鱼等多种养殖结构,保持了生态平衡,实现了良性循环,也使湖水的自净能力进一步加强。


保护价值:   随着环境持续改善和对鸟类的保护不断加强,湖区留鸟日益增多,而且由于八里河处于暖温带向亚热带过渡带,是许多候鸟迁飞的必经之地,优良的环境,充足的饵料使越来越多的候鸟在湖区停歇、栖息。八里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富的国际重要湿地,保护区内栖息着候鸟、留鸟12科57种,候鸟多为天鹅、大雁、野鸭等越冬水禽,其中还有国家一类保护动物丹顶鹤等。数量多达数万只。八里河自然保护区越冬候鸟种类之多、数量之大,世属罕见。“八里河鸟,知多少,飞时遮尽云和日,落时不见湖边草”是形容八里河自然保护区鸟类数量之多的真实写照。区内珍稀濒危鸟类种类之多也是国内外所罕见的。它是目前世界上其中越冬白枕鹤群体所在地,白枕鹤种群数量占全国的55%以上。八里河自然保护区也是迄今发现的世界上的鸿雁越冬群体所在地,数量达3000只以上。八里河自然保护区内栖息着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近10种,二级保护动物30种。
     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矛盾:来自保护区内部的威胁八里河是保护区的核心湖,划归八里河自然保护区后,保障珍禽的越冬栖息环境,对张家湾、戴家湖、邱家湖、唐垛湖、第三湖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了限制,有利八里河自然保护区的稳定和发展。
     来自八里河自然保护区外部的威胁:  来自保护区外部的威胁主要有:当地生产活动的影响;保护区周边少数村民非法网捕、毒杀野生动物,对八里河自然保护区的潜在影响等。当地社区生产活动的影响:  当地群众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很强。在50-60年代有关部门在湖区进行大规模围湖造田活动,给湿地资源造成很大的破坏,近些年这种情况已得到了制止;且政府正在进行退田还湖工作,将以前人工围筑的堤内农田恢复原来的湿地状态;迁出了大量村民,这也大大减轻了当地村民对湖草的需求量和放牧活动,从而减轻了压力。
     目前,区内戴家湖、邱家湖、唐垛湖渔民对资源和生境造成破坏的生产方式主要是捕鱼。随着渔业资源的不断减退,在政府的努力下,毒鱼、炸鱼等危害性很大的非法捕鱼手段得到了制止;但电网和竭泽而渔等有害的捕鱼方式仍很普遍。这些捕鱼方式不仅对渔业资源破坏很大,而且定置网对候鸟栖息干扰很大;竭泽而渔则直接破坏了候鸟的栖息环境。
    保护区周边少数村民非法网捕、毒杀野生动物: 历史上当地曾有少数村民有从事捕杀候鸟的习惯,自保护区建立以后,通过宣传教育和联合保护,保护区内偷猎和破坏候鸟栖息环境的现象已基本得到了制止,但保护区周边仍有少数村民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偷猎野生动物,其野生数量已相当稀少。
   组织机构方面的限制因素:缺乏湖权和没有边界
    八里河自然保护区除拥有八里河和第三湖2个湖的湖权外,其它的4个湖均归地方所有,致使保护区不能有效地控制水位和干预不适当的渔业生产。 安徽省政府批建八里河保护区时,只明确了每个湖的面积,各湖具体界址没有明确,加之5个湖泊各自独立,呈散状分布,没有连成一体,难以有效管理和执法。
    缺乏基层保护站点
    保护区自建立以来,由于投入不足,没有进行基层保护站点建设,保护人员都集中在管委会,工作半径长,难以对社区及周边进行宣传教育,预防破坏野生动物的不法行为。保护管理只能以查处打击为主,工作被动。
    人员与培训:    保护区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人员素质低,保护区现有职工的整体素质明显偏低。
    保护和执法力量不足: 由于保护区管辖范围是5个不相连的子湖,地跨8个乡镇、,区内人口密度大,湖区人为活动十分频繁,加上没有固定的基层保护站点,目前的保护力量远远不能胜任保护候鸟及其栖息地的任务。
    资金不足: 八里河自然保护区的事业经费主要包括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两个部分。由于经费不足,保护区的各项设施和主要设备得不到维护和维修,日常的科研、保护以及宣传教育工作难以开展。
    技术方面的限制因素:   缺乏相关资料和地图
    八里河自然保护区目前只有9个湖泊的水禽和植物种类及分布等方面的资料,对越冬种群的栖息地需求,栖息地环境质量(如植被、水文、气象、沉积、污染以及人为活动等)和社会经济状况等方面则没有定期进行调查和研究,缺乏这些方面的动态资料。此外,也没有适合野外工作用的地图。缺乏监测体系: 到目前为止,八里河自然保护区还没有建立对候鸟及其栖息地的监测体系,不能很好地掌握越冬候鸟及其栖息地的基本情况和动态变化情况,因此,难以提出具体的栖息地管理措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