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里河文化】

洪水走廊变花园

发布日期:2007-07-16  浏览次数:11105

——安徽省颍上县八里河镇建设生态城镇新模式侧记

安徽省颍上县八里河镇位于淮河与支流颍河的交汇处。八里河人在镇党政班子的带领下,大做水文章,大念生态经,大打旅游牌,成功地走出了一条经济与环境同步发展之路,在短短的10年间硬是将自然环境十分恶劣的荒湖洼地改造成为鱼肥粮丰、风景如画的鱼米之乡、旅游胜地。
   改土治水做活水文章
  八里河是淮河流域典型的湖洼地区,承接上游483平方公里的来水,过去被称为过水笼子、洪水走廊。恶劣的农业生态环境使这里的群众生活极端贫困,是全县重点贫困乡镇。面对恶劣的生存环境,八里河人意识到治穷要先治水。他们因地制宜,在治水上连做了三篇大文章:
  开挖沟渠,疏通水利排灌系统,做好水利文章。80年代末开始,八里河人拉开了治水大会战,开挖沟渠633条,建机灌站57个,初步建成排灌系统,做到水大能排、水小可灌,使农业生产有了基本保障。他们在此基础上发展旱改水,使全镇水稻耕种面积由原来的1.2万亩扩大到4.3万亩,做到了稳产稳收,解决了群众的温饱问题。
  开挖鱼塘,开发沼泽洼地,做好水产文章。八里河镇低湖沼泽洼地占全镇土地面积的13。十多年来,八里河人共建成精养鱼塘5000多亩,一亩鱼塘的收益是种地收入的510倍。全镇渔业产量大幅提高,2000年达到300万斤,产值达1050万元,精养鱼塘承包户年纯收入可达1.52万元。昔日非旱即涝的穷乡僻壤,一跃成为安徽省水产科技示范镇
  开发水上旅游是八里河人改土治水的第三大文章。从1992年冬开始,全镇共投入劳力4万人次,完成近20万土石方,将3600亩洼地改造为水面或小岛。水面被开发为水上游乐场、沙滩浴场和碧波游览区;湖中小岛和湖边坡地经修整和绿化美化,成为精致的景点。
  因地制宜念好生态经
  八里河人在治穷治水中逐步意识到必须通过改造和保护好生态环境来脱贫致富。多年来,八里河镇坚持四个不准:不准办有污染的企业、不准种黄麻等有污染的农作物、不准使用剧毒高残留的化肥农药、不准有污染的客水进入。全镇大搞高温堆肥,农田广施农家肥,这使得八里河镇数万亩耕地成为无公害粮食生产基地。据介绍,八里河镇水面养殖的52种鱼类肉质鲜、味美,畅销周边省市并远销东北。同时,该镇大力开展植树活动,注重经济林、果木林和观赏花草的合理搭配,全镇已基本实现了农田林网化、河沟林带化、道路林荫化,林木覆盖率由过去的6%提高到26%。全镇已全部用上手压井,部分农户用上了自来水,半数村完成了改厕。生活垃圾全部分类集中进行必要的处理。
  经过环境整治后的八里河,生态环境良性发展,2001年被批准为省级自然保护区。经有关专家多次考证,八里河及周边湿地现有各种鸟类16目、42科、136种,其中属国家一级保护的鸟类就有丹顶鹤、白头鹤、中华秋沙鸭、白颧和大鸨5种,属国家二级保护的有天鹅、红雁、鹈鹕、鸳鸯、白琶鹭等18种。
  巧夺天工打出旅游牌
    有了优美的环境作后盾,八里河人把目标瞄上兴建公用设施和旅游设施。从1990年开始,没要国家一分钱,也没让群众出一分钱,该镇先后兴建了连接八里河两岸的过河大桥、从县城直通八里河风景区9公里长宽阔的专用水泥大道,全镇31个村都实现了三通,即村村通程控电话、村村通柏油马路、村村通广播电视。1996年建成的八里河风景区,完全由八里河的农民自己设计、自己施工、自主投资。在这里中西景点合璧、中外名胜兼有,气势宏大,被称中国农民第一园。与风景区相配套的还建有高标准的度假村和三星级的涉外旅游饭店、网球场、保龄球馆、游泳池、歌舞厅等服务设施配套齐全。从1996年景区开放以来,门票平均年收入达400万元,由此带动2800多村民从事第三产业,年创产值1000多万元。目前,八里河风景区成为安徽省六大风景区之一和
全省12家文明风景示范点,省内多家旅行社推出了八里河旅游专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