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里河文化】

历史名人与安徽》奇才与奇缘的绝妙结合??春秋名相管仲

发布日期:2017-03-04  浏览次数:12854

(安徽是文人墨客一生痴绝处,安徽是草莽英雄的风生水起时,安徽是才子佳人的人约黄昏后,安徽是说不完的故事,道不尽的韵味。听故事,游安徽。)


主讲嘉宾:吴浩 安徽省旅游局副局长              主持人:赵媚 史巍 安徽经济广播财富调频


主持人:听故事,游安徽。各位好,我是赵媚。大家好,我是史巍。


主持人:又到了周五这个时间段了。许多听众朋友,此刻肯定都在等着这一回书从哪里说起。

上一次,吴老师给我们说到的是管仲的朋友之缘。我们特别感觉到了管鲍之交当中这些奇妙的缘份。书接上回,我们上回说到,这个管仲他已经进入了皇宫,并且成为了齐相。那这一回呢,我们就要看一看管仲和齐桓公奇妙的君臣之缘。君主之缘。


有请我们的吴老师,安徽省旅游局副局长吴浩先生。你好,吴老师。


吴浩:你好,赵媚,史巍。


主持人:我们都很期待,吴老师您继续给我们讲一讲管仲和齐桓公这个奇妙的君臣之缘。


吴浩:好,今天我们继续往下说。有的时候我们看到管仲作为一个安徽人,你深入去看他史书里的故事,你会感到很骄傲。这么一个有奇才,另外有那么好的运气,有朋友之缘,有君主领导之缘。所以我们说一个好的朋友不常遇到,他有鲍叔牙这个朋友,在长期呀不是一天两天理解他,一直伴随他终生的朋友和知己;另外,和诸葛亮及其他一些历史上有名的这种宰相级的人物相比呢,他还有一个很幸运的、很难得的机缘,他有和君主和领导的缘份。有一个相信他、信任他,放手让他干成大事的这样一种领导一直伴随着他的终生。你看,诸葛亮是刘备信任他,但是刘备早早就撒手人寰,白帝托孤、诸葛亮的后半生是在没有一个得力君主支持下度过的,刘备的儿子大家知道——阿斗,是不大成器的。管仲一直很有幸,在齐桓公的关心支持信任下,走完他一生,施展他的才干、成就他的业绩这样的人生之路。这个在中国历史上是很难得的。


主持人:我不知道吴局长有没有统计过管仲是不是最有运气的安徽名人。


吴浩:我想,不光是安徽名人,在中国历史上他都算运气比较好的改革家、政治家,因为政治家伴君如伴虎,我们经常看到现实里的领导也是这样。前几天还有一个朋友,他说被他的一位朋友召去当总经理,那位朋友是董事长,在困难的时候,急需他出山,帮助打理一个企业,很大的一个企业。他很快地把企业从草创到建章立制,什么都弄好了,那个领导一年之内竟撕毁条约。虽然曾给了他很高的报酬,但他感到很痛苦。相互之间,领导和被领导之间能够达到很默契,有缘分的,长期合作共事,这非常难。中国历史上有很多的改革家,都是下场很惨,像商鞅,有的身首异处,被诛杀、被驱逐、被贬斥被放逐。这些情况都经常发生,但是管仲呢,我们觉得他在齐国实行了全面的改革,改革得非常深入,但他的后事能够得以善终,是少数不多的几个成功的改革家。


主持人:确实很少出现。


吴浩副局长:这和他遇到一个非常好的领导,有幸碰上齐桓公这样非常通情达理的领导,


主持人:君臣关系是分不开的。


吴浩副局长:是有关系的。我们接着上次说,齐桓公和管仲还是有一箭之仇的。这样一个领导当初被他所谋杀过的,差点被他射死的这样一位领导。经过鲍叔牙的推荐,他为了成就齐国的霸业,不计前嫌,很慷慨地赐与管仲以高位。当年管仲被囚车押回齐国的时候呢,齐桓公亲自到齐国的都城城外,出城去迎接管仲,二人同车入城,管仲就坐在君主的旁边,从一个囚车里的犯人,到和国王平起平坐。史书里记载,他们俩同车入城的时候,“百姓观者如堵,无不骇然。”大家都觉得很奇怪,当初被人差点儿要一箭射死的,他现在俩人同车入城。不但齐桓公不计较他,而且还给了他这样的待遇。你可以想像这种行为有多大的示范作用,有这样的君主,其他的人才会驱之若鹜。这样的人才,主公都可以用,咱们齐国的大王都可以用,那什么样的人才,只要有本事。


主持人:都会来投靠齐国。


吴浩:对,不会有任何顾忌。后来在任用他的时候,我觉得,作为君主的齐桓公,始终是以大局为重,就是以振兴齐国,成就霸业为重。齐桓公最大的特点是善于识人,敢于用人,放手用人。在中国古代的国君里这是很难得的,不记仇,不纠缠人才的细枝末节,就是我们今天说的小节。再一个,用人不疑,过去的君主都是有疑心病的,中国封建时代的帝王,成功之后往往诛杀功臣,猜忌,牵制,设置了很多互相制约的措施。但是,在创业阶段他就知道用人要只看能力,不看出身。另外,齐国在历史上有举贤尚功的传统。“举贤尚功”,就是说他要用贤才的时候重点是看他的功绩,看能不能成就一番事业,以这个作为第一标准。齐桓公把齐国任用人才“举贤尚功”的这样一种传统推到一种极致。他不仅敢于用人,另外他用了人以后,委以重任以后,放手使用。


主持人:用人不疑。


吴浩:对,用人不疑。另外不光是不疑,他自己会当甩手掌柜。


主持人:会当领导。


吴浩:他腾出更多的时间,去享受生活,或者到基层去了解调查情况。他不干扰,也不干涉人才按照既定的改革方针来推行或执行。


主持人:这事要搁今天的话,他就是非常优秀的董事长。


吴浩:所以我们看这历史很有意思。后来,中国的历史,一直到今天也都会发生这种情况。会有别人告你的状,进谗言,有些小人进谗言。再有一些,可能不是什么小人,他有嫉妒心理。齐桓公碰到这事都处理得很好。


主持人:怎么处理的呢?


吴浩:他就是说“国有大政,先告仲父,次及寡人”,尊管仲为仲父,就是说有大政要事,首先向管仲报告,然后再告诉我。“有所执行”, 定下来要执行的东西呢,“一凭仲父裁决”,由他来裁决,由他来决定。这样的话,作为人才的管仲听到了呢,我们也经常被领导,有时候也当领导,这时候确实感觉到,齐桓公的宽广的心胸使人才能够充分地发挥他的才能。


主持人:士为知己者死。


吴浩:对。有一个知己的领导,那是非常幸福的。所以他能够把他的才华,把他的闪光点展现出来。他从以往一个没有任何成功经历的人才,只是鲍叔牙口中的人才,连鲍叔牙身边的人都不认为他是人才,以往全都是经商失败,出师失败,所有的这个经历都是失败的经历,没有什么成功的经历。但在齐桓公这种任用下,他迸发出他所有的聪明才智,成就了齐国的一番事业。


(有声音的世界我不孤独,有文字的时候我很满足。蓝天碧海,一本有声的书。远方的风景听得见。)


吴浩:再一点,管仲的君主之缘还体现在他和齐桓公君臣之间,实际上也是一种朋友。这个朋友体现在哪个方面,他们君臣之间敢于交心,善于交心。他有心里话,敢向齐桓公说,齐桓公有心里话呢,也能跟下属管仲说。这个两个人,领导和被领导之间能够交心啊,这个,


主持人:很难得。


吴浩:很难得,说心里话。你比如历史上说的很有意思的事,齐桓公梦寐以求的是齐国富国强兵,能够成就霸业。但是呢,他又很担心。比如有一次他和管仲谈心的时候,他就说出来。就是不惜说出自己的毛病,自己的缺点。通常的领导为尊者讳,领导在下属面前通常要粉饰自己的缺点,隐瞒自己的缺点,让自己的毛病不让下属看到。但齐桓公能坦率地把自己的毛病告诉管仲,而且咨询管仲,我自己这些个人的爱好,个人的这些毛病,是否会对我领导齐国,成就霸业造成影响。比如有一次,很有意思的故事。他俩谈心,在这状态下,你想想,在那个状态下可能也是喝了点酒之后吧。


主持人:醉意阑珊。


吴浩:齐桓公就问,我这个成就霸业,很想。但我有很多毛病。我有三大毛病,有三大担忧,不知道这个毛病会不影响我作为一个国君,领导齐国成就霸业。管仲就说请主公直说。齐桓公什么都委托管仲办了以后,他就放心地享受生活,第一个呢,他说我喜欢打猎。古代打猎也不是什么坏事,很多在农业社会这个状态下,特别是骑着马去打猎,是去锻炼身体,增强勇武这样一种传统。但是,齐桓公说我太喜欢打猎了。


主持人:迷恋了。


吴浩:每天打猎,我下午出去后不等到田野上寂静下来、天全黑透了我不回来,沉溺了一点,我可能在打猎上的时间花得太长。下午出去,天不黑,四野里不空寂无人的时候就不回来。那个时代环境比较好,应该会有很多小动物,小动物都回家了,你也打不着了。天黑了,他才回家。管仲说,这个不算什么大事,应该不会太影响。第二点,我还有个毛病,我也很担忧,齐桓公说,我好喝酒,好饮,每天也是从夜里喝到天明。喝起来,杯子丢不掉。管仲说,哎,这算一个毛病,要注意,只要不过度就好。齐桓公又说了,我第三个毛病“寡人有疾,寡人好色”。就是说我好色,我喜欢美女。喜欢美丽的姑娘,我恨不得把齐国所有的美女都召进宫。管仲听了听,笑了笑,说,这个也不算太严重。作为一个国君来说,是当时的封建君主,这也不算是太严重。作为一个成就霸业的领导者,最重要的有两点不能错,不能出问题。第一个,不能优柔寡断。主政决定大事的时候,绝对不能优柔寡断。所以,这个你可以想想,管仲进一步夯实了齐桓公对他的支持,对他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方针的支持。第二个,作为一个国君,要奋勉,要勤奋,要勤勉,不能沉溺于酒色。沉溺于打猎的玩乐,吃喝玩乐。没有奋进和勤勉的精神,为了国家,没有这样一种精神,就很容易出问题了。重在这两个方面。这是齐桓公和管仲的对话。说出他的心里话来很高兴,现在一些领导可能不会这么说。平时我们在交往当中,不光是领导,包括一般的朋友,一般不会讲这些东西。


主持人:我们常常会影响


吴浩:自己的事,甚至个人隐私,他都敢和管仲说。齐桓公尊他为仲父,确实把他当成父辈。史书考证,当时管仲比齐桓公大个十几岁。所以齐桓公对他确实很尊重,什么事情都告诉他。


主持人:感觉可以倾吐心事,当时看《康熙王朝》的时候,康熙说过为帝者最重要的是心事不能让臣下看透。


主持人:这个在政治管理上好象是两种观点。所以我们经常会提到高处不胜寒。


主持人:伴君如伴虎。


主持人:不和谐。


吴浩:所以这个很有意思。再一个,管仲呢,我们古人很有意思。很直率,山东的风格很豪爽。管仲是安徽人,在山东也许也沾染了山东人的这种豪爽。管仲和齐桓公也敢交心,管仲敢于向齐桓公要钱,要地位。一般做丞相的也不可以这样提。今天我们说跑官要官是大忌。但是管仲为了成就齐国的事业,他还是提出了,必须要的还是要提出来。


有一次他就和齐桓公说:主公啊,不行了,我最近干不下去了,这个国家没法治理了。齐桓公说,怎么回事呢?他说,我现在是“贱不能临贵”。我的官太小了。刚开始给他的官相当于大夫。最高的是卿。过去春秋战国时期的官职有客卿,上卿。我们这里不能展开研究了。虽然把大政委托给他,但是官的位置、官的品级并不高。他说贱不能临贵,意思说我这么低的地位无法管理贵族和比我更高官阶的人。齐桓公一听,说那很容易。他要官,也给他官。马上封他为上卿。

过了一段时间,官仲又找齐桓公。我又不行了,国家没法治理了,我又干不下去了。齐桓公问怎么回事?他说,“贫不能使富”。给我的俸禄是比较低的。我和很多朝廷当中的大臣比,我的经济状况很低,容易被人看不起。我所以在那些很富的官员面前,我是没办法管他们的。我说话腰杆子不硬,感觉不太好。今天说,感觉不太好,有点像我们今天有些年轻人跳槽,跟领导提出来。所以后来管仲一说,要官要钱。齐桓公二话没说,封给他一大片土地。加大他的封地,他可以享受租户交的租金。所以这方面,他很富有。管仲在历史上有时候运气好。跟一般的改革家过得很清苦的生活不一样, 他生活上也可以,衣食无忧,很富的。“贱不能临贵,贫不能使富”。

过了一段时间,又不行了。齐桓公问是什么原因?他说,“疏不能治近”。我起自布衣,出身贫寒。但是你齐国宫廷里的很多大臣都是贵族出身。我和大王的关系,从血缘、从其他关系都比较疏远。但很多大臣的关系要比我近得多。所以我推行政策的时候,一层一层贯彻下去有点难度,权威不够。齐桓公一听说好,他就仿照周武王任命姜子牙为尚父的样子,尊管仲为仲父。后世也有楚霸王尊范增为亚夫。有这么几个,历史上也不多。管仲要官、要钱、要地位,三要。后来史书里传说,孔子也说,从我们今天的角度看,要钱、要官、要地位也是不可思议的。管仲毫不犹豫地要,理直气壮地要。而且把钱、官、地位都和他施政结合起来。不是为了个人要,是为了我推行政策,履行我的岗位职责而必须有的地位。


主持人:这确实体现了管仲作为奇才的“奇”之意。孔子认为:像管仲这样的贤人、人才、大才,没有这三个地位,没有这三个条件,他在齐国施政也是很困难的。他这个要官、要钱、要地位,是从工作考虑,从大局考虑,为了他行使职权,达到富国强兵。这是一种手段,不是目的。后世,春秋战国也有很多门客要的,故事很多。


(身未动,心已远。旅游1+1,风景在线。)


吴浩:刚才讲了,他们两个能够交心:齐桓公能够把他的“三担忧”告诉他。管仲把自己需要履行职责的“三要价”告诉他。他们之间还有很多很有意思的故事。

史书上说,齐桓公是个很时尚的人,会生活。大事委决给管仲以后,他很会享受生活。他是管大事的,很多改革方针定了以后,就让管仲去实行。齐桓公很讲究穿戴。用今天的话说,是个很时尚的君主。他高冠博带,戴个很高的冠,把头发高高的束起,用轻质木头做了很精美的冠。他也注意仪表,身材很高,山东大汉,可能有1米80左右,很帅的一个男子汉。他帽子——冠很漂亮,经常去民间游历,去了解民间的情况,也是去放松自己。他有次喝了酒,回来以后,忘了拿自己的冠。冠丢掉了,找不着了。他居然就三天不上朝,在后宫里待着。人家问他,为什么不上朝?有两种说法、推测。一种说法是,他等着让工匠再赶制一个很漂亮的冠。我不能在大臣面前,带着一个很蹩脚的帽子就出去了。工匠赶制了一个和原来一样的帽子,他才去上朝。还有一种说法,他的帽子可能给小偷偷走了。他就觉得很不自在,我治理到现在的齐国怎么还有小偷呢?这两种结果,他就在后宫里生闷气。后来,管仲听说以后,到后宫去看他,问主公为什么不上朝?他就跟他说了,帽子丢了,小偷偷了我的帽子。我治理到现在,应该是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了,怎么还会有人偷我的帽子呢?管仲就给他一番劝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要发展生产,让老百姓富起来,这样就没有人当小偷了。你要更好地打理朝政。齐桓公听了很高兴,就上朝去了。


主持人:管仲比较会劝齐桓公。


吴浩:还有一个故事,齐桓公很注重穿着。他喜欢穿一种紫色的衣服。那时候的棉织品,一般穿白色的白布做的。紫色的衣服大概要染,经过好几道工序。紫衣也很贵,一件紫色的衣服可以顶上五件白色的衣服。有一天,齐桓公出巡的时候,看见临淄的都城里面,很多人穿紫衣。他说,我们国家刚刚改革,还不是很富裕。怎么一般老百姓也跟我穿一样紫色的衣服。他想不清楚,就问管仲。管仲就说,因为大王你喜欢紫色的衣服,你经常穿紫色的衣服。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所以你要想叫老百姓变得朴素,你必须要做个榜样。 齐桓公听了以后说, 我觉得我们国家还不是很富,还是应该节俭。大家都穿紫色衣服太奢侈了。他自己就改白衣,老百姓也就改白衣了。这是管仲给他的一个劝解。类似这样的故事很多。这可能是初期的故事了。后期,齐国的霸主地位已经确立了,富国强兵的措施在管仲的推行下都已经奏效了。这个时候,齐桓公也有点沾沾自喜、洋洋得意,这是做领导难免的。但是每一次他做的不对的地方,说他他也不听的时候,管仲会采取一些措施,匡救君主之误,把他做的错事变为正当的,减轻君主不正确的决策造成的损害。


主持人:那么,到底管仲和齐桓公之间,在后期的时候,怎么样延续这种君臣之缘,怎么样敢于谏言又能够听得进谏言的一个关系,在很多事例上有一个什么样有趣表现呢?在改革初期时,刚才已经听到了,有很多的一些事例,包括一些谏言,一些交心的事情。在这样一个功成名就的时候,管仲和齐桓公之间有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欢迎朋友在广告之后,回到我们的“奇才与奇缘的绝妙结合——春秋名相管仲篇”的君臣之缘。


(安徽是文人墨客一生痴绝处,安徽是是草莽英雄的风生水起时,安徽是才子佳人的人约黄昏后,安徽是说不完的故事,道不尽的韵味。听故事,游安徽。)


主持人:欢迎各位听众朋友继续回来。我们继续有请吴老师给我们讲好听的、耐人寻味的管仲和齐桓公之间的故事。吴老师,您刚刚提到了,到了后期以后,管仲比较敢于谏言,针对齐桓公的一些行为,到底有哪些有趣的事例呢?


吴浩:简单的讲两个小故事吧。一个就是说,当齐桓公有时做错了,一怒之下,不理智的决策,而且要坚持实行这种决策,管仲都会不采取正面抵抗,像那种“文死谏,武死战” 拼命地劝解他,然后直接引起齐桓公的不高兴。他知道劝不了他,这也是君臣之间的一种知己。齐桓公有时做错的事情,他会很好地认错,下一次就不去做。管仲也会适时纠正,哪怕是顺着君主去做。行动已经开始了,但是行动的过程中,行动的默契又使这种不理智的决策,减轻它的损害,回到正确的轨道上。举个小例子,齐桓公的妃子很多,有一个是蔡国的公主,送到他这里,当他的妃子。齐桓公可能年纪稍微大一点。有一天,带着他很喜欢的蔡国的公主到公园里去玩,坐船。山东内陆是不大有水的地方,除了黄河。据史书记载,齐桓公比较害怕水,看样子不是很会游泳。蔡国妃子很年轻,活泼。她在船上不老实,跳来跳去,船就晃荡。一晃荡,齐桓公就害怕。就告诉她,你不要晃荡,老老实实坐一会。年轻的小姑娘和中年以上的人当然有区别,很调皮。你让她不晃,她就晃,晃得很厉害。她越看齐桓公紧张的样子,她越觉得好玩,拼命的晃。晃了以后,齐桓公拿她也没有办法,结果上岸以后,确实吓坏齐桓公了。一怒之下,把她发配回去了。过去老百姓叫休妻。退回蔡国不算,他还要去讨伐人家。为了一个小女孩,晃晃船,他发动大军,到蔡国去问罪去了。他年纪大了,也有点糊涂了。管仲肯定也是劝过他了,但是劝不了他,一起跟着他去了。蔡国大概在今天河南和山东交界处。去了以后,管仲这时没有去打蔡国。为了这件事情去打蔡国,确实是师出无名。传出去为天下所笑。管仲最后把这支军队,转道打楚国去了。为什么打楚国,楚国确实犯了错。但是齐国的口号就是“尊王攘夷”,尊奉周天子。大概楚国的国君对周天子不够恭敬,找了另外一个借口就去打楚国了。楚国最后也没打成。楚国说,那我错了,我改,该进贡的我进贡。蔡国的蔡姬逃过了这次浩劫。

还有一次,诸侯会盟,历史上记载,齐桓公九合诸侯不一定是确数,就是多次召开诸侯大会,共同尊奉周天子为王。要尊王攘夷,攘夷就是保护中原地区不受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在会盟中,也解决他们诸侯国之间的争端。过去,由于战争关系,齐国占了鲁国一大块地。有一次会议,鲁国大将军曹沫突然抓住齐桓公的袖子,拿着匕首,在会盟大会上,贴身逼近齐桓公,说,会盟可以,但是把齐国侵占鲁国的那块地还给鲁国。齐桓公也就答应还给鲁国。但是解除这个危险以后呢,齐桓公不愿意了。他想,鲁国原来做得也不地道,帮着我哥哥来夺王位,这么才占领鲁国的土地的。管仲劝他守信。最后,还是把土地退还给鲁国了。

齐桓公晚年的时候喜欢出去巡视,有一次看到一个老头在田地里,他就问问他,了解他的生活呀。他不干涉管仲施政,但是他也注意了解管仲施政的效果。老头说,都挺好的,就是我现在老了,没人照顾我。齐桓公问,为什么,你的太太呢。他说,太太已经死了。齐桓公问,儿子呢。他说,我有五个儿子,现在都不来照顾我。五个儿子都没有成家,娶不着媳妇。那个时候,齐国可能是女少男多。齐桓公就对老头说,不行,我给你配个媳妇。老头说,你给我配媳妇没用呀,我五个儿子都没有媳妇,也不管我。后来,齐桓公回去以后,就问管仲,怎么会有这种情况呢?我要采取一些措施。管仲就很聪明地劝解齐桓公,宫中不要再收美女了。齐桓公很聪明,他说,这样,我先出五个宫女配给那五个儿子。后来历代皇帝都有出宫女,以配天下,成就天下之好的做法。在管仲的劝解下,他体恤民情。最后,齐国推行了一系列由此衍生过来的奖励生育措施。


(有声音的世界,我不孤独。有文字的时候,我很满足。蓝天碧海,一本有声音的书。远方的风景听得见。)


吴浩:像这类的故事还很多。他们俩真正是一种君臣合作关系。另外,管仲推行很多改革政策。他作为改革者的运气比较好,所以得以善终。后面的战国时期,历朝历代的改革势必要触动一部分集团的利益,进谗言,改革者被罢免,甚至不得善终。管仲比较幸运,一直到他去世,齐桓公都比较罩着他。


主持人:有个尚方宝剑在支持他。


吴浩:管仲可以充分行使、发挥他的才干,使齐国可以大致成为春秋五霸的第一霸。在生活上,齐桓公也给他很高的待遇,他一直得以善终。历史上很多很有才的人,分两种人。一种是身怀大才,不得任用。像几百年以后的屈原、李白、陆游、辛弃疾,无用武之地,写诗作赋去了,没有得到施展。管仲大才是得以充分施展的。还有些人被任用了,但任用得不坚决,放手得也不够全面,用了一半,也不用了。这种情况使你的改革半途而废。所以,管仲和他们比呢,领导君主之缘比较好。在安徽大地上,诞生的管仲这样一个人才,管鲍之交这样一个故事,在中华传统美德里面还是有借鉴意义的。

管仲死在齐桓公前面。管仲临终前,齐桓公去看他,问他有没有临终遗言,问了好几个问题。其中一个问题是你的相位谁能代替。他问,鲍叔牙怎么样?能不能接替?管仲说,鲍叔牙不能接替。朋友推荐他,他不推荐朋友。史书上记载,鲍叔牙推荐管仲时,就说自己不是宰相人才,作具体工作可以。鲍叔牙很有自知之明。在历史上,管仲相当于宰相,鲍叔牙相当于监察御史。他们俩确实是相知的。管仲认为鲍叔牙太较真,认死理,做监察部长比较好。做宰相,做总理不行。

齐桓公还说,那还要注意什么?管仲就告诉他,要亲君子,远小人。齐桓公说,哪些是小人呢?管仲提到三个人。就是齐桓公宫中身边的三个人。一个是易牙,一个是竖刁,一个是开方。齐桓公正是用这些人用得非常顺手的时候,问为什么不能用呢?你看这个易牙吧,你说没吃过人肉,他可以把自己的儿子烹了给我尝。竖刁呢,为了能长期在宫中伺候我,把自己阉割了,当太监。开方是长期背弃自己的父母,不去照顾自己的父母,进宫来照顾我。这三个人都是对我一片忠心呀。管仲说,这三个人,一个连自己的孩子都不爱,一个连自己的身体都不爱惜的人,一个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孝顺的人,他能够真心对待你吗?他就警示齐桓公。

管仲死了以后,齐桓公还是听他的话,就不要这三个人了,从宫中赶走了。待了一段时间,老人嘛,还是很寂寞的,新换的人肯定不太了解他,用得不顺手。这种小人很会在某些方面揣摩领导喜好,服务得很周到。管仲死了,齐桓公很寂寞,忍不住了。两年之后,又把他们三个人召回来了。一召回来,就乱了大事了。齐桓公还有个问题没有解决,喜欢美女,孩子太多,五个公子没解决好。他一病重的时候,五个公子在一起争王位。这三个小人呢,也出自个人不同的目的,辅佐这些儿子兴风作浪。结果把齐桓公扔在宫里,没人管,人还没有咽气呢,史书上记载是饿死的。儿子忙着争王位呢,也没人管他,尸体长时间没人给他下葬。最后,齐桓公遗恨,悔不听当年管仲遗言。这是他们的君主之缘。


主持人:到这,一代君主陨落,管鲍之交,君臣之交的缘份到此也就终结了。如果我们的听众朋友在一路收听我们的“听故事,游安徽”的春秋名相管仲篇,可能会有这样一种奇怪的感觉。听了我们两期节目,感觉管仲这个人运气很好。是不是真的管仲只靠运气呢?除了运气以外,还要有实力。如果说,光光就有运气的话,你没有实力,是抓不住这个机会的。毫无疑问,管仲一定是有他自己能力的。那到了这呢,我想我们的朋友就肯定非常感兴趣,想迫切地去了解管仲其人,想立体地去了解管仲奇才何在也。 那就请大家继续关注我们下期节目。


(安徽经济广播提供录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