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里河文化】

婚丧嫁娶

发布日期:2007-06-15  浏览次数:9980
第二节 婚丧嫁娶
  一、婚嫁
  在旧社会里,有“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习俗,男女十八、九岁就结婚了,还有“娃娃亲”、“童养媳”或指腹为婚等。本地的婚嫁也无例外。男女结合,全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订婚前,请算命先生先将男女的生辰八字进行合对,然后再进行说合,择吉日下聘礼(包括书子)。女方请人作对子,只作上联,下联由男子本人或请人对,下联对好后方为双方父母满意。
  迎娶更是一生中第一大喜事。男方要送彩礼,女方准备嫁妆。富者请声乐鼓号作前导,用花轿抬新娘,身披彩纱,头上插戴花朵,眼戴墨色镜,怀抱鲜花,如同仙女下凡。男方操办酒席,张贴喜联,宴请亲朋。当新娘进入男方居室,男方声乐迎接,鸣枪接喜,鞭炮齐鸣;轿至大门口时,便由司礼人员将芦席铺地,由新婚女青年和已婚女青年两人挽扶新娘,下轿走在芦席上,新郎用一红线牵扯进入天井院。夫妻对拜,由老干娘引新娘入洞房。
  到了晚上,喝洞房酒,更是热闹非凡。开始入席,声乐相伴,新郎、新娘端坐在正席上,其他宾客,均为平辈、表兄弟,同坐在左右前三方,平辈多两桌并排。洞房酒开始,宾客出难题为难新人,然后出对子,由新人对。对的不当或对不上来便罚酒三怀。第二阶段,新娘眼戴黑色镜,手持小棒,指谁谁喝酒,连指划连喝。宾客会作弊则不醉,老实人则不然了。席罢新娘入了洞房,而新郎必须由礼司或送房师口唱送房词,由后院路过天井院,送入洞房。这时开始闹新房,闹得难题更多,有一问一答,有二位新人咬苹果或小糖,闹房结束后便是听房,听房人多是老表,听话后可向新郎讨价还价,达不到要求,就到处散布,当然新郎愿以手帕或者其他物品相送给他,要其不要散布。
  第二天新人给婶子大娘道喜,也相当热闹。表兄弟可化装四老爷查街。提前将大娘家门堵住,化妆的四老爷端坐在门口的桌子上,查问新人,是由何而来,姓氏名谁,一一道来。原因不明便是罚烟、糖、手帕等。还有的出难题,直到新人有赏赐方才结束。
  穷人家结婚只拜天地,其他就免了。
  建国后,随着《婚姻法》的颁布,废除父母包办婚姻,娃娃亲,童养媳,买卖婚姻等。提倡男女平等、自由恋爱、晚婚晚育。由于长期封建迷信之影响,现时订婚仍有大要订婚财礼的不良现象。


  二、丧葬
  丧葬一直实行土葬,礼仪繁琐。浪费较重。治丧是根据家庭状况而定的,富裕家讲究死者的棺材寿衣,死者生前就将衣服和棺材制好了,当然衣服是上等的料子,棺材是上等的木料;棺材大都制成底四、帮五、盖六,有的则用松木“十二圆花式”,油漆后用。贫者一般木器料制成三、四、五或二、三、四式样。人死前将寿衣穿好,死之后,全家恸哭,烧倒头纸,谓之“举丧”,之后,给亲戚报丧,烧铺草(既死者将断气时,用草铺在地上,死者移在上面的床铺),然后,将死者移入棺材。亡人出嫁的女儿还要买焚纸九十四两(十六两称)。亲人幔白鞋,着素衣,谓之“戴孝”,孝子要跪棚守灵,对来吊丧的人孝子要上前跪谢来客,谓之“谢孝”。一般人家都要向吊丧的人发孝带、孝帽,叫做“敬白”死者在家停放三天(从亡到殡),每日三次由两人抬桶面汤,边走边泼,亲友随后恸哭,叫做“泼汤”,直送到十字路上。在这几天内,富户请唢呐,吹响手吹奏致哀彻夜不息。送棺前开棺让亲人见最后一面,便封棺顶,钉棺钉,叫做“殓棺”。孝子摔老人兴棺之殡,由长子抬幡,乐队奏哀乐前导,送葬者尾随其后(妇女送一段路不下坟地)。棺到墓地吊葬。墓穴是早已找风水先生选地形,定好方向棺位已挖好的土坑。棺一入坑,便填土掩埋成坟状。当天晚上由儿子给父(母)送火。葬后三天,家人及族人到坟地祭奠,叫做“三天圆火”。从死者入土日开始,每隔七日祭奠一次叫“烧七”,到五次才算尽七。此后满“百日”、“周年”才算是忌日。亡者家守孝三年,三年内不贴红纸春联,当年糊黄纸表纸于门上,次年更兰色联,第三年更换绿色联,春联的内容多含悼亡之意。
  本地的回族与汉族丧葬不同。回族人叫死的人“无长”,将尸体移至水溜子(清真寺特制的木匣)上,不烧纸,不做道场。由侍师给死人沐浴,用白布裹尸。第三天下午出殡。出殡时将亡人移到金匣(木制的长方形木匣,匣底是活动的)上。外罩大架子(用彩布装饰的长方形框架)之后出殡。出殡时由阿訇诵经,给亡人祈祷,亲属用纸封钱付于阿訇。叫做“书法”,意寓为亡人的随身盘缠以赎死人生前的过失。坟地不让风水先生选看,坟坑事先挖好,四周用砖砌墓,亡人入墓后,内挂帷帐,上盖方形的横木叫“他布”(木料七至十三块),富家的木较厚,木料也讲究,多是槐、桑、檀、杉之类,并用木料做成框架在墓内。坟为长方形,殡葬后分七天,对月(一个月)、四十天、百天、周年等五个时期为亡人忌日。每逢忌日,请阿訇念经,并作“香七”(用面粉做成面团,经油炸后成圆形的食品)送给亲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