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里河文化】

刘宏西蚕豆酱故事

发布日期:2007-12-05  浏览次数:13716
  安徽省颍上县刘兴泰酱园的特产“刘宏西蚕豆酱”,有别于国内各名家酱制品的风味,独树一帜,早负胜名,是颍上县传统的佐菜佳品、馈赠礼品。由于酱品在制作时选材、用料考究,工艺流程严谨,使其色、香、味、型、劲俱佳。色泽红润晶亮,鲜艳不乌,酱香浓郁;豆瓣分明、粘稠有型,光泽有力,滋味醇厚,其酱不受杂菌感染,久放不霉,夏不招绳,晚秋日和之时,能引来蜜蜂。产品畅销阜、蒙、涡、太等县,深为皖北一带群众所喜爱。该酱品为刘宏西在一九二O年研制成功,故得名为“刘宏西蚕豆酱”。
  刘宏西,字蒿,颍上城关镇人,幼时勤奋好学,多才多艺。清末,就读于安庆甲种蚕桑学堂,毕业后返乡创办颍上蚕桑学校任校长。他胸怀大志,决心改革社会,匡邪扶正,以实业救国,他积极创办颍上青年学会,利用各种集会发表演说,宣传他的实业救国主张。倡议兴办劳资合作的“宏毅实业社”。刘宏西是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会员。 
  在贫穷落后的旧中国时代,地方官绅只顾互争渔利,不关心国家兴亡,刘宏西空有一腔热情,实业救国方略无法实施,他见社会如此腐败,怒发冲冠,含恨别乡远游,周览祖国名山大川,以倾泄胸中积郁。他南到大庚岭,北出居庸关,纵横万里,历时数月,采集各地风情,写成一部长达万言的《漫游日记》。嗣后,他回乡隐居,致力于酱品工艺的研究。一九二O年,他以一年配料、晒制,二年酝酿调味成酱,终于研制成一种50%辣性的蚕豆酱,一举成名,载誉皖北。
  “刘宏西蚕豆酱”可直接食用于各类米面食物,又可做汤、凉、烧、烤菜的调味品,其味鲜美无比,因之,一经问世,便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半个世纪以来,在颍上城乡、皖北一带流传了不少品酱佳话。  
  一九四一年,颍上“福音堂”里二位美国女传教士要回国省亲,她们临行前特意订购一些刘宏西蚕豆酱带回美国去。去美国万里之遥,无密封包装是不行的。可当时颍上工业十分落后,没有生产罐头的设备,家父以中国特产能销入美国为荣,决心克服困难,请本城有名的百铁匠金学连(现任五金厂的书记)用马口铁制盒,以蒸馏密封的办法制成了几十听蚕豆酱罐头,“刘宏西蚕豆酱”便漂洋过海传到了异国他邦。从此,该豆酱由原来的瓦罐、竹蒌包装,改用土法铁罐头包装。在铁罐头的启示下,又制出了既方便又便宜的球形大口陶器罐。包装解决了,来颍洽谈的客商多了,销路远而宽了,生产也扩大了。酱园平时徒工四人,必要时可增加临时工,因此,每年5000斤的销售量很快即可装好、存放、待销。   
  实业救国是刘先生的一贯主张。凡闻名而来的商客,不论是前来商购的或是求艺上门的,均以礼相待,刘常说:“我是以酱会友,不是专利者”。因此,当时虽交通不便,可慕名而来者,还是络绎不绝,每年豆酱产量供不应求。
    抗日战争时期,侵华日军占领县城,数日之后,日军离去,刘返家发现存放豆酱的十八口缸被日军打烂了十七口,奇怪的是缸被打破,豆酱却不见了,这个迷一直没有解开。一九八四年,突然有位来华贸易的日商指名要购颍上刘宏西蚕豆酱。这位日本客人远隔重洋,怎么会知道安徽颍上县有“刘宏西蚕豆酱”呢?寻根问源,四十年前那十七缸蚕豆酱不翼而飞之迷,今日方被解开。  
  建国前,凡到过颍上城的,只要在几家名菜馆亲口品尝过用“刘宏西蚕豆酱”为佐料烧制的菜肴,都会心悦诚服地称赞“刘宏西蚕豆酱”是佐莱佳品。那北街苏记饭店的蚕豆酱烧鲇鱼,东关刘万义饭店的蚕豆酱烧蹄筋、烧狮子头,回民百二翡饭店的蚕豆酱烧羊肉等菜肴的风味都可称得上是颍城独有,外地非比。   
    建国后,曾荣获阜阳地区特等奖,华东地区一等奖,后因历史演变,于一九五二年刘兴泰酱园停产,颍城菜馆新一代厨师再也挂不上蚕豆酱烧菜肴的菜谱牌子了。三中全会以后,在地方政府的重视关怀下,刘的儿子通过回忆,按照传统工艺,于八二年酿制成功,使濒于绝迹的传统产品“刘宏西蚕豆酱”获得了二次新生,八四年向国庆献礼,所生产的2000市斤豆酱在短期内销售一空,许多地方老人品尝后皆赞该酱质量不逊当年。一九八六年荣获安徽省乡镇企业优质产品证书。与此同时,蚕豆酱烧菜肴的趣事又有所闻了。新河口鸿泰菜馆的蚕豆酱红烧家常鱼,东关马胖子饭店的烧羊肉,别有风味,誉满县城。北关外颍上粮油局中心饭店的青年厨师徐洪林是很有心计的人,为将马胖子烧羊肉的技术学到手,他十下马家馆,专吃烧羊肉。马师傅知道徐的心意后,笑着对他说,都夸我的烧羊肉好吃,其实别无秘方,就是用了刘宏西蚕豆酱当佐料。
返回顶部